
医务社工可以做什么?
这个问题,彩虹公益社从2020年5月初入「医疗关怀与发展」领域时便开始追寻答案。五年来,我们在不同的服务场域中摸索实践,却愈发意识到——医务社工的工作边界从未有标准答案。
2025年4月,当彩虹公益社医务社工团队真正扎根临床一线、实现病区常驻时,我们反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动态性:
患儿家庭的需求如潮汐涨落,医疗场景的挑战瞬息万变,而医务社工的存在,正是以「动态回应」为底色——当医护人员需要协作支持时,当患儿家庭在治疗决策中迷失方向时,当医疗流程遇到人性化难题时,我们始终在场,以专业与社工的情怀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
这种「不确定性」恰是医务社工的价值所在:我们不困于既定职能的标签,而是以「人」为核心,在医疗资源与人文关怀的交汇处,用柔性力量填补缝隙、创造可能。
温馨提示:
以下内容来自彩虹公益社医务社工一线工作纪实
以甘肃五大定点治疗儿童白血病医院科室患者为例
文中患者信息均已使用匿名
保护儿童隐私图片已经过处理

“文文老师,你来帮帮我!”
这是社工文文和蓉蓉妈妈破冰的开始。
一段时间以来,社工文文对于走进小融所在的病房充满了心理压力。
尽管社工是为同病房的其他孩子提供服务,但只要走进这间病房,小融妈妈总会举起消毒枪跟着文文一路随行和全程消毒。尽管社工一再强调,每服务一个孩子便会消毒一次,来病房服务前已经完成消毒。
但小融妈妈仍会坚持消毒,有时连鞋底也不放过。在护士姐姐的提醒后,小融妈妈也仍坚持是为了女儿的安全要继续这么做。
“我都不敢去到小融的病房了,我每次都有认真做消毒,也告诉她妈妈了,不知道她为什么只对我一个人这样。”
社工文文在医务社工例会上每每谈起小融总是伴随着无可奈何的挫败感:每次走进病房,她感觉自己像闯了雷区。
就这样,社工不断给自己心理建设的同时,仍然坚持为小融家庭提供支持性服务的2个月后,转机来的猝不及防。
在交班时刻,护士姐姐们正在忙,
“文文老师,你来帮帮我!刚好你在,我给小融扎完针了,你能不能送她回去,我去给别的孩子扎针。”
“没问题!”
虽然爽快地回答完护士姐姐,但是社工心里还是战战兢兢。
到了病房里,小融妈妈看到社工帮忙送小融回来,一改往日严肃,满脸笑容地说:“文文,你先帮我拿一下小融的输液瓶哦,我把这里整理一下,太麻烦你了。”
就在等着小融妈妈收拾病床的过程中,她突然开口说话了:
“你是哪里人啊?”
“安徽萧县的”
“啊!我是徐州的!咱们离得非常近呢!半个老乡啊。”
也许是老乡身份的加持,小融妈妈比社工刚进到病房更加放松了,说起了小融治疗的事情:

“小融原来最舍不得她的头发,根本不让动,但是生病时间长了,她也越来越麻木了,都习惯自己光光头了,我让她出病房带个帽子吧,她说这里全是光光头,没有人看我的……”
听完小融妈妈的分享,社工也越发理解妈妈最初的“抗拒”,那些反常的举动也在此刻有了注解:血液病患儿家庭如同惊弓之鸟,消毒枪是母亲笨拙的保护罩,步步跟随的消毒动作也是恐惧催生出来的铠甲。在母亲看来,孩子在每一个疗程都像闯关一样,容不得一点差错,必须要小心谨慎。
在这一刻,社工突然读懂了病区里那些欲言又止的拒绝,那些退后半步的戒备:在生死临界的病房里,任何非医疗人员的靠近都需要通过家庭的考验和评估。唯有日复一日的专业坚守,才能消融坚冰,让藏在刺鼻的消毒液下的柔软心事,终见天光。

在血液病患儿住院治疗的漫长时间中,我们以专业医务社工视角打造的彩虹有爱能量舱正悄然生长为病房里特殊的生命绿洲。
这段时间,经过爱心人士与社工团队的联动改造,防撞书架、遮光窗帘等安全设施全面升级,能量舱里越来越温馨安全。
当小玉与小智在模拟厨房前上演”主厨对决”,当木木母子在积木搭建中里重拾欢笑,这里已然超越普通活动空间,成为医院里承载着他们童年回忆的疗愈绿洲。
作为医务社工服务的关键场域,能量舱始终践行着“游戏即疗愈”的服务理念。
社工通过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的患儿因治疗限制无法参与户外活动,也存在着社交退缩现象,为此能量舱里特别设计的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介入方案。
在能量舱的日常管理中,社工有序引导年龄较大的患儿参与空间管理,从玩具整理到活动策划,帮助患儿们重建生命的掌控感。

针对陪护家长,我们引导家庭开展亲子活动。帮助木木妈妈这样的照护者暂时卸下心理重担,在拼搭游戏中重拾母女的亲密感,获得情绪舒缓。
彩虹有爱能量舱正试图以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医务社工实践路径,通过人文关怀的疗愈空间营造,重塑着孩子们在病区内的生活图景。
方寸之间,目之所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生命韧性的新生,更是医务社工用专业照亮希望的实践与探索。

在常驻病区的2个月中,彩虹公益社医务社工团队同样为移植仓内的移植患儿提供支持性服务。
医务社工小琳的工作手册里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她说:“每次隔着双层玻璃与小玉对话,我们不仅是倾听者,更是她感知外界的眼睛。”

小玉住进移植仓已经快一个月了,她说:“刚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时间久了也开始觉得有些无聊。”
她唯一能从移植仓向外看时看到外面的一线光景,也会时时盯着看上一会儿。她总会问社工外面现在怎么样了,天气是不是变热了,听说路边的花也开了。
小玉还很喜欢看书,但是书不能带进移植仓,她总是关心彩虹有爱能量舱里有没有多到一点新书。她自己也买了很多书的快递,想让爸爸把书拿过来,虽然送不进去,但她想隔着玻璃看看自己买的书长什么样子。
不过,小玉最期待的还是出仓后的样子,她很喜欢夏天,总是算着自己出仓的日子还能不能赶上夏天。如果出仓不回老家,而是在兰州待着复查,还可以穿着美美的汉服逛逛兰州好玩的地方。
然而风平浪静的陪伴中也有过一次危机事件的发生。
有一次,社工进入移植仓探望区跟进小玉情况时,发现她在哭,护士姐姐正在一旁安慰她。
看到我们来了,护士姐姐朝我们比了个大拇指,放心地把小玉的情绪疏导工作交给了我们。
经过了解,长期照顾小玉生活起居的爷爷由于手受伤无法继续做饭,做饭的任务只能由平时不会下厨的爸爸接替。
由于爸爸粗心没有遵守无菌饮食操作流程,小玉除了一碟切好的馒头,没有任何能吃的食物。小玉委屈的哭了,她认为爸爸一点都不关心她。
在了解这样的情况后,社工及时提供干预支持。一边赶忙安抚小玉的情绪,一边联系家属,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无菌饮食的规范,确保小玉在一直期间的营养支持与饮食安全。
小玉的爷爷不识字,但很疼爱孙女,70多岁高龄却照顾孙女的一日三餐;小玉的爸爸很粗心、丢三落四,但是在听到骨髓捐献那么多的后遗症时没有一刻的犹豫。

也许很多这样的患儿家属直到出院都不知道医务社工究竟在做什么,但是能对他们有帮助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也是我们穿梭在病区各个角落最坚实的动力。

当真正扎根一线,成为入驻病区的医务社工后,我们一直在感受多学科融合下的「医务社工」这个职业的魅力。
我们不间断地学习新知识来武装自己,这其中包含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甚至法律知识。
在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我们在探索哪一部分是社工可以干预、可以合作的,如果是社工专业领域范围的,就努力做到最好;
如果不属于社工服务范畴,就要弄清楚是谁负责,然后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去做,在他们彷徨无助时最大限度提供支持。
而那些看似被划归”非医务社工”领域的边界,也正在生长出万千种可能。
这,正是彩虹公益社医务社工在2025年4月最后一天的这个春日留下的一笔彩虹色注脚。
🌱期待美好发生。
—END—
图文编辑:RVCH项目组
彩虹有爱儿童之家(Rainbow House)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甜蜜的童年和明亮的未来

“我们在这里共同努力,
为异地就医的儿童搭建「家以外的家」,
有爱的家。”
祝好:)善良的你
Since20200510♥